排查問題的小技巧:假設
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發現到,在debug時的一個小技巧
先假設原因
這個做法,其實是在我閱讀《雜訊時代的高效資料整理術:精準掌握二成黃金資訊的39個法則》 關於收集資訊的章節後,在工作上debug時突然靈機一動,亂套用看看
結果發現還真的蠻好用的。
這個做法其實很簡單,就是
-
初步瞭解狀況
-
假設一個發生的原因
-
以假設的原因來設計重現步驟(比較小的部分,可以順便寫對應的測試來跑)
-
嘗試看看能不能重現同樣的問題,如果不行就回到第二步,再改變假設
就這樣!
為什麼我會覺得這個方法很好用呢?
因為我很常會在前面的階段花上過多的時間來分析和思考,導致很晚才開始碰code。
但通常真正的問題得要獲得一些更內部的資訊才有可能察覺到, 而這些資訊,通常得要在實際嘗試後才有可能會得到。
也就是說,在這樣快速假設→驗證的流程下,能夠讓我更快速的獲得比較深入的相關資訊,有了更多的資訊,就更有機會能分析找到問題的根源在哪裡。
所以在套用了這個方法後,我debug的速度加快了不少,至少在找到原因的步驟,快了至少一倍
P.S. 這樣就知道我以前多會在前面思考的部分糾結了……